新闻分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  • 互助式养老:破解农村养老难题
  •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5/10/7 0:00:00
  •     社会转型期,农村青壮年外流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弱化,老年人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双重缺失。农村互助养老作为新型模式,在政府扶持下整合多元力量,通过资金、服务、文化互助破解困境,可分为群众自发型、能人带动型、干部领导型三类实践路径。
        一、群众自发型:村民自治,灵活互助
        以村民为主体,依托血缘、地缘关系开展互助,形式包括亲友、邻里、结伴互助,核心是“直接民主+灵活适配”。如阳泉市官坊街社区,针对865名老人中46位独居者,推动“结伴养老”:老人自愿结对成小组,晨练、买菜、互助照看,集体活动费用AA制;若有老人失联,同伴第一时间探望帮扶。这种模式挖掘低龄老人潜力,实现自助与他助结合,既缓解老人孤独,又减轻子女后顾之忧,是成本最低的养老方式。但组织化程度较低,覆盖范围有限。
        二、能人带动型:威望引领,组织化服务
        由村庄“能人”(如退休干部、有威望老人)牵头,以老年协会为载体,提升互助养老组织化水平。陕西勉县留旗营村老年协会为典型:组建45人助老服务队,以“一帮一”“多帮一”服务留守、特困老人,提供家政、日间照料;依托村规民约倡导“孝老爱亲”,评选“好婆婆”“好儿女”营造氛围。协会还争取村集体支持,为70岁以上老人发食品券,实现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”。该模式能激活老年人力资源,让低龄老人“退而有为”,但需应对服务管理专业化不足的问题。
        三、干部领导型:资源整合,可持续运营
        村干部主导,整合政府、集体、社会资源,搭建规范化互助平台。福建罗源县慈善安居楼是代表:改造闲置校舍为养老用房,通过“市/县慈善筹、乡/村出、部门帮”筹资,安置五保户与孤寡老人;实行“双监护人”制(近亲+村两委),联动乡镇卫生院每月体检、开通医疗绿色通道,还开垦荒地让老人“劳养结合”。截至2017年,罗源建成16座安居楼、101座幸福院,覆盖53.4%行政村。此模式资源整合力强,但需避免过度依赖政府财政,增强“造血”能力。
        破局关键:多元协同与专业赋能
        农村互助养老需进一步动员企业、社会组织参与,补充资金与服务;引入社工培训本土服务者,提升专业性;结合乡村振兴政策,将互助养老纳入农村规划,让“守望相助”的传统在现代养老中持续发力。
微信二维码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