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分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  • 破解居家养老资金困局:盈利模式实操路径
  •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5/10/13 0:00:00
  •     当前,居家养老项目虽因老龄化需求激增迎来发展机遇,但资金来源单一、成本失控、盈利模糊三大核心问题,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。想要突破资金困局,需从融资、成本、盈利三方面发力,结合政策资源整合,打造健康的资金生态,以下为具体实操策略。
        一、先破融资单一:拓宽资金来源,增强抗风险能力
        资金是项目运转的基石,单一依赖政府补贴或单个投资方,抗风险能力极弱,需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:
        深化政社合作:主动对接政府部门,申请养老服务专项补贴、智慧养老示范项目资金等政策支持;同时引入社会资本,通过PPP模式吸引企业、基金参与,分摊投资压力,为项目注入稳定资金流。
        尝试金融创新:探索养老产业基金、公益信托等新型融资工具,这类渠道不仅能提供长期资金,还可借助专业机构的资源,提升项目运营规范性;部分地区还可对接地方性金融政策,争取低息贷款。
        锁定预付费流:推出会员制预付费模式,设计不同档位的长期护理套餐(如季度、年度套餐),给予预付费用户折扣优惠。此举既能提前回笼资金,缓解运营压力,又能通过长期绑定增强用户粘性,稳定客户群体。
        二、再控成本漏洞:精细化管理,降本提效
        刚性支出失控是资金流失的重要原因,需建立全流程成本管控机制,把钱花在“刀刃”上:
        优化资源配置:避免重复采购,推行设备共享模式,例如联合周边多个社区共享康复训练器材、智能护理设备,提高设备利用率,减少固定资产投入;场地方面,可与社区合作共享闲置空间,降低租赁成本。
        标准化降人力成本:搭建数字化管理系统,用智能设备替代部分人工——如通过智能呼叫系统自动对接服务需求,减少人工接线量;制定标准化服务流程,明确护理、照料等环节的操作规范,避免人力浪费,某养老机构通过此方式将人力成本降低12%。
        强化供应链议价:与适老用品供应商、餐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,以集中采购方式争取更低报价;对常用耗材(如护理垫、助行器配件)实行批量储备,既保障供应,又能通过规模采购降低单价,曾有机构通过集中采购使年度耗材成本下降15%。
        三、关键创盈利路径:从“单一服务”到“多元增收”
        盈利模糊是项目难持续的核心,需跳出基础服务收费的局限,挖掘多维度盈利点:
        “基础+增值”双轨服务:在生活照料(助餐、助洁)等基础服务的基础上,拓展收费型增值服务,如健康管理(定制体检、慢病监测)、精神慰藉(心理咨询、老年兴趣课程)、技能培训(智能手机使用教学)等,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增加收入。
        “服务+产品”联动销售:结合老人需求,开发适老产品销售业务——如定制康复辅具、推荐适配的保健食品、销售智能养老设备(如防跌倒报警器、智能药盒),通过“服务场景种草+精准推荐”提升产品转化率,形成“服务引流、产品增收”的闭环。
        互助模式降本增收:推行“时间银行”互助养老,鼓励志愿者(包括低龄老人、社区居民)为高龄、失能老人提供服务,服务时长可折算为“时间积分”,未来可兑换同等时长的服务或实物奖励。这种模式既能减少人力成本,又能激活社区资源,降低项目运营压力。
        四、善用政策红利:借势借力,减轻资金压力
        政策是居家养老项目的重要助力,需主动整合政策资源,降低运营成本:一方面,积极申报国家级、地方级智慧养老示范项目、医养结合试点等,争取专项建设资金与税收优惠;另一方面,与社区医院、家政公司建立战略联盟,共享医疗资源(如远程诊疗)、分摊服务成本(如联合开展上门服务),通过资源协同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效率。
        破解居家养老资金困局,并非单一环节的调整,而是融资、成本、盈利、政策的系统性发力。只有将多元化融资、精细化成本管控、创新盈利模式与政策资源深度结合,才能构建可持续的资金生态,让居家养老项目在满足银发需求的同时,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。
  • 下一篇:抱歉,请点击返回分类
微信二维码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