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分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  • 北京养老服务新规亮点解读:鼓励“医办养”
  •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5/9/27 0:00:00
  • 近日,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《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(草案二次审议稿)》(以下简称“二审稿”)展开审议。此次修订聚焦长者最关心的医疗配套、兜底保障、失能照护等核心需求,通过新增“医办养”支持政策、细化基本养老服务清单、完善家庭养老床位制度等举措,为北京养老服务体系注入新动能,切实回应“老有所养、病有所医”的民生期待。
    一、“医办养”成核心亮点,医疗资源深度融入养老服务
    针对长者“养老”与“医疗”难以兼顾的痛点,二审稿首次明确“医养结合”双向发力——在原有“养老机构内设医疗站点”基础上,新增“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举办养老机构”的规定,推动医疗资源主动下沉养老场景。具体来看,政策支持路径清晰:
    一方面,支持医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直接开办养老机构,或在现有养老机构内设立门诊、医务室等医疗服务站点,让长者在养老机构内即可享受常见病诊疗、慢病管理等服务,无需频繁往返医院;另一方面,要求市、区卫生健康部门通过新建、转型、改扩建等方式,重点发展康复、护理和安宁疗护机构,并引导综合医院设置老年护理专区,专门承接失能失智长者的医疗照护需求。
    例如,未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依托自身医疗团队,开办小型养老照料中心,既提供24小时基础照护,又能快速响应突发健康状况;大型综合医院则可转型部分病区为“医养结合专区”,为术后康复、长期失能的长者提供“医疗+养老”一站式服务,彻底打破“养”与“医”的壁垒。
    二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化,重点群体优先兜底
    为确保养老服务“公平可及、重点突出”,二审稿进一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,明确“基础性、普惠性、兜底性”服务定位:
    清单动态管理:要求市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养老需求,制定并公布《北京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》,明确服务对象、内容与标准(如免费健康体检、助餐助浴、紧急呼叫等),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,让长者清晰知晓“能享受哪些服务”;
    重点群体优先保障:基本养老服务资源向“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长者、高龄独居长者、计划生育特殊家庭”等群体倾斜,为他们提供物质帮助(如养老补贴)、专业照护(如上门护理)、心理关爱(如社工陪伴)等精准服务,避免“普惠”变“普惠不足”;
    公办机构兜底:强制要求各区至少建设1所公办养老机构,专门接收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,同时支持“以老养残”家庭——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与残疾子女共同入住养老机构时,可享受市、区政府的保障补贴,减轻这类家庭的照护压力。
    三、失能失智照护破局:家庭床位、上门医疗双管齐下
    调研显示,北京失能失智长者照护存在“供给不足、标准混乱”等问题,二审稿从“居家+机构”双场景入手,细化服务方案:
    家庭养老床位“可申请、有标准”: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可向常住地养老机构、街道(乡镇)养老服务中心申请设立“家庭养老床位”,获批后可享受三大核心服务:居家适老化改造(如安装扶手、防滑地面)、智能化设备配置(如紧急呼叫器、人体感应灯)、专业上门照护(如助浴、翻身、康复训练),让长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机构级照护;
    上门医疗服务“清单化、有保障”:由市卫生健康、医保部门联合制定《老年人上门医疗服务清单》,明确家庭病床、上门诊疗、慢病开药等服务内容与收费标准,同时加强质量控制(如医护人员资质审核)与风险防控(如签订服务协议),并通过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提供上门服务,解决失能长者“看病难出门”的问题;
    评估标准“统一化、互认化”:针对此前失能失智评估“各机构标准不一、结果不互通”的问题,二审稿要求市民政、卫生健康、医保部门联合制定统一评估标准,实现评估信息跨部门整合、结果互认,避免长者重复评估、多跑冤枉路。
    四、长期护理保险落地,商业保险补充护航
    为减轻失能长者家庭的经济负担,二审稿明确提出“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”:
    基本保障层面:按照国家规定,长期护理保险将为失能老年人的“基本生活照料”(如喂食、穿衣)和“相关医疗护理”(如压疮护理、管道护理)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,具体报销比例、申请流程将后续细化,预计可覆盖多数失能长者的基础照护需求;
    商业补充层面: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多样化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,适配居家养老、社区照护、机构养老等不同场景,例如针对高端养老社区的照护需求推出专属保险,或为居家失能长者设计“上门护理+医疗救援”组合保险,形成“基本医保+长期护理险+商业保险”的多层次保障体系。
    政策落地:让“养老”更有温度与安全感
    此次二审稿的修订,不仅是对北京养老服务体系的补短板、强弱项,更体现了“以长者需求为核心”的民生导向。未来,随着“医办养”机构的逐步落地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的细化、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开,北京长者将能享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、更可靠的兜底保障、更贴心的居家照护——例如,住在社区的失能长者,既能通过家庭养老床位获得上门护理,又能随时呼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上门诊疗;经济困难的高龄长者,可优先入住公办养老机构,享受低收费、高保障的照护服务。
    对于家属而言,政策也将有效缓解照护压力:“医办养”机构解决了“老人住院没人陪、住养老院看病难”的两难;家庭养老床位让居家照护更专业、更安全;长期护理保险则减轻了经济负担。可以说,此次新规的推进,正让北京的“养老”从“有保障”向“有品质”加速迈进。
微信二维码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