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分类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  • 中国式养老织密保障网,绘就最美“夕阳红”
  • 发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发布时间:2025/9/27 0:00:00
  • 当天津河西区72岁的陈平老人因老伴两次意外受伤,先后收到保险公司3000余元赔付时,他切实感受到了“政策托底”的温暖——这是当地财政每年为30万老年人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的普惠举措。截至2024年末,这样的民生温度已延伸至全国:近10.73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,40.6万个养老机构与设施提供799.3万张床位,700余万人次老年志愿者参与“银龄行动”……新时代的中国,正以“政府主导、全民参与、多元供给”的思路,构建起覆盖“养、医、护、享”的养老服务体系,为亿万老年人绘就出温暖绚烂的“夕阳红”。
    一、普惠兜底:从“单点帮扶”到“体系保障”,破解养老刚需
    “中度老龄化社会”的标签下,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.2亿,占总人口15.6%。面对高龄、失能、空巢等群体的照护需求,中国养老服务的首要发力点,是筑牢“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”保障网。
    从地方实践到国家战略,政策红利持续释放:天津河西区累计赔付老年意外险502万元、覆盖3119件案例;国家层面出台《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》,明确物质帮助、照护服务、关爱服务三大类16项核心内容,让“该享什么服务”有了清晰标准;民政部、财政部联合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,精准对接最需帮助的群体。
    多支柱保障体系更让安全感倍增:近16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,3200余万名职工受益;1000多款个人养老金产品丰富选择,补上“基本养老保险+企业年金”之外的保障缺口。截至2024年末,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5.7%,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目标;“十四五”期间累计支持22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,从“住得安全”到“住得舒心”,兜底保障正从“有没有”向“好不好”升级。
    二、服务升级:从“单一照料”到“医养融合”,织密供给网络
    “养老不只是喂饭穿衣,更要解决看病难、康复难的问题。”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学术部主任郑志刚的话,道出了当下养老服务的核心诉求。如今,我国已初步形成“以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专业支撑、医养相结合”的服务格局,让优质服务向老年人“周边、身边、床边”聚集。
    居家场景中,社区成为重要枢纽:全国36.6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设施,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护理、助餐助浴等服务;约8.6万个老年助餐点解决“吃饭难”,每年1.4亿人次65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免费健康管理,“小病不出社区”成为常态。
    机构与医疗的深度融合,则破解了“养”与“医”的壁垒:养老机构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超六成,部分机构内设医务室、诊所,实现“看病不出院”;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照料中心结对,为失能老人提供家庭病床、上门诊疗服务,像北京等地推动的“医办养”模式,更让医院资源主动下沉养老场景,术后康复、慢病管理等需求得到一站式满足。
    三、人才支撑:从“缺口困境”到“体系培育”,夯实服务根基
    养老服务的质量,终究要靠人来保障。曾几何时,“招人难、留人难”是养老行业的普遍困境,如今,我国正通过“院校培养+职业激励”双路径,打造专业稳定的养老服务队伍。
    在人才培养端,教育资源持续倾斜:全国高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点770余个,中职、高职相关专业布点超3300个,每年为行业输送大批专业人才;在职业发展端,政策红利不断释放——全面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制度,探索建立养老服务师职业资格制度,通过薪酬补贴、职称评定等“拴心留人”机制,让养老服务从“临时工种”变成“稳定职业”。截至2024年末,这支队伍已成为支撑养老服务体系的“主力军”,为长者提供专业照护的同时,也让行业焕发新活力。
    四、精神滋养:从“老有所养”到“老有所享”,丰富晚年生活
    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,老年人对“精神富足”的追求愈发强烈。我国养老服务正从“保障型”向“品质型”转型,让晚年生活不仅“有保障”,更“有乐趣、有价值”。
    文化服务覆盖广度持续扩大:政策推动老年阅读工作,鼓励有线电视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,让老年人便捷获取精神食粮;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聚44.1万门(个)课程资源,累计服务1.7亿人次,书法、舞蹈、智能手机教学等课程,让老年人“活到老、学到老”。
    社会参与渠道也不断拓宽:“银龄行动”吸引700余万人次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、文化传承,不少健康老年人发挥经验优势,成为社区治理的“智囊团”、邻里互助的“热心人”。从“被动接受服务”到“主动参与社会”,老年人的获得感与价值感不断提升。
    夕阳无限好:中国特色养老体系的温度与未来
    从天津河西区的“一元保险”到全国统一的“基本养老服务清单”,从社区助餐点的一碗热饭到老年大学的一堂课程,中国式养老的核心,始终是“以人民为中心”——既解决“急难愁盼”的刚需问题,也关注“品质提升”的精神需求;既发挥政府的兜底保障作用,也调动社会、市场、家庭的多元力量。
    如今,随着养老服务网络的不断织密、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、人才队伍的日益专业,一个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医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”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正加速成型。这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“中国方案”,更承载着亿万老年人对幸福晚年的期待,让“夕阳无限好”的愿景,照进每一位长者的日常生活。
微信二维码回顶部